京城水系大泳場設計經驗總結—論大型游泳場館設計的改進辦法
來源: 閱讀:1246 更新時間:2008-11-10 14:11 京城水系的柳浪、紅山口、麥鐘橋三大游泳場,以其優秀的水質,正確的設計,先進的全塑自動化水處理系統,及突出的經濟效益而享譽京城。經新聞媒體多次報道以后,更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個事實告訴我們,要確保水質,降低造價,大幅度的節水、節電,減少運營費用,其先決條件就是不斷提高設計水平,嚴肅認真消除設計中的誤區,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京城水系大泳場的經驗之一,機房設計面積小、土建省。
三大游泳場的水量大,池子多,功能齊全,有的水位還不在同一高程上,如繼續沿用傳統的設計思路,要解決的問題多,困難也大。因為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需要有并列的壓力罐組,原設計的機房面積甚至超過400㎡,由于機房大,有的被迫放在地下,帶來防滲、排水、通風、采光等一系列問題,使造價和運轉費用相應增大。然而現有的機房面積都不到傳統壓力罐系統機房面積的1/5。柳浪池容積為15260 ㎡,機房面積僅為84 ㎡;紅山口池容積為6020 ㎡,機房面積為68 ㎡;麥鐘橋泳場4875 ㎡;,機房面積為47 ㎡(詳見機房平面圖)。由于機房大面積大幅度縮小,又都全部建成地面積機房使每處節約數十萬元。機房面積之所以能夠這么小的原因,就是因為改變了傳統的設計思路,不再使用壓力罐系統。三大游泳場各自都使用了一臺我國自行研制的全塑水力自動化曝氣濾機。不僅初期的投入減少,而且經常運營費用也大幅度降低,所節省的運營費用更為可觀,水處理系統的全部投資,在運營的18~24個月后,即可收回。并且這種全塑系統還無需維護。
京城水系大泳場的經驗之二,遵循自然規律,按河道式設計泳池的推進水流。
無論多么復雜的池形始終堅持河道式設計,從而在泳池中形成河道式的自然水流,而不是主觀臆造搞滿天星式的池底進水。滿天星的池底進水,必須成倍增加循環水量,才能達到河道式的一次處理效率。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滿天星式的池底進水口的水流都是垂直向上的(如圖一所示),各出水口的水流在幾秒鐘內便到達水面,然后沿水面成360°向外擴散(如圖二所示),與鄰近的進水口擴散水流相遇后即沉入池底,再沿池底返回,隨不斷上升的水流第二次返回到水面,如此往復。讓我們做如圖一所示的試驗,在泳池橫斷面C、B、A、B、C五個進水口位置放置五個比重為1的小球,可以明顯地看到這五個球按照圖一所示的箭頭方向上下回轉。另外我們還可以發現,靠近池邊的小球C在短則幾秒鐘長則十幾分鐘內,可能隨水流到達B球的位置,在B球的位置再往復循環無數次,才有可能到達C球的位置,最后溢出泳池。
也就是說,靠近池邊的出水,在遠小于整個泳池的設計循環周期時,就一次又一次返回水處理設備(因為這些水沒有使用就又返回機房,故稱之為短路)。而處在泳池中間及其附近位置的水,要經過遠遠大于一個設計循環周期后,才能返回到水處理設備。由此可見,滿天星式的池底進水設計,并不能將使用過的水,順利返回水處理進行處理,而是使處理前后的水在泳池內不成比例地混合、再混合。正是由于滿天星式池底進水存在的問題,才成倍地加大了循環水量,這就意味著,要成倍地增大運營費用。而河道式進水是模擬自然河流的運動方式,實現處理過的水推動著使用過的水(即新水推舊水)進入水處理設備,從而避免了新水和舊水的混合。因為泳池水處理的目的,就是去處理已經使用過一個周期的水,這時的處理水量最小,處理效率最高。
要形成河道水流,主要的問題是如何選取上游和下游,一般把進水口的放置在上游(即泳池的較淺一端),而把回水口放置在下游(即泳池較深一端)。要實現河道式進水滿足如下要求:1、進水端的進水口及回水端的回水口應均布:2、進水口一端應是DN100進水管,另一端是Φ300的喇叭口,且口部有格柵及流量調節裝置;3、進水口數量的多少,由通過喇叭口的水的流速確定,喇叭口處的流速0.02m/s,按這個值計算出來的數量,即為泳池進水口的數量;4、泳池內水的流速不宜超過0.007m/s。京城水系正是由于嚴格按照河道式進水的形式合理設計的,才使得浩大的水域沒有死水區、沒有短路和渦流,且水質均等。
河道式進水優勢在于,它不會額外地增加循環水量,也不須過多的循環次數。這個問題的解決使得京城水系三大泳場一個夏季設備運轉費節約了6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