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鄉為啥還要節水
1月11日—12日,全國水利廳局長會議在北京召開,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成為會上出現的高頻詞匯之一。
水利部部長陳雷表示,“十二五”期間,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快落實,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控制指標基本實現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全覆蓋,年度考核工作扎實開展,萬元工業增加值和萬元GDP用水量大幅下降。“十三五”期間,要落實節水優先方針,強化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
自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以來,水利部已經連續兩年曬出了全國30個省(區、市)的用水“成績單”。2014年度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結果顯示,浙江、江蘇位列五個獲得“優秀”等級的省市之中。日前,記者跟隨水利部組織的“落實三紅線,嚴管水資源”專題采訪活動走進浙江、江蘇,探訪豐水江浙的用水之道。
——現狀——
不缺水,缺好水
浙江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充沛,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955億立方米,單位面積水資源量為92萬立方米/平方米,居全國第四位。
在豐水地區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推動節約用水,首先遭到的就是人們慣性思維的質疑。“很多人都不理解,浙江這么多水為何還要節水?甚至還有人說浙江的水反正都要排到海里去,不用白不用。”浙江省水利廳水資源與水保處副處長王云南說道。
在王云南看來,浙江并非不缺水,浙江缺的是“好水”。事實上,工業發達、人口稠密帶來的水環境問題在江浙一直突出,頻頻見諸報端的太湖藍藻事件、余杭水污染事件、新安江水污染事件……加劇著人們對水質型缺水的擔憂。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然而,藍藻襲來時,太湖如同“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2007年,太湖藍藻大面積爆發,大量死亡藍藻污水團進入了無錫貢湖水廠的取水口,一般凈水工藝無法將其消除,臟水通過管道流進千家萬戶,當地被迫停水近一周。
藍藻事件發生后,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全面展開。歷經多年治理,太湖水環境質量穩中趨好,基本實現了《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確定的近期治理目標。在水利部2015年11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太湖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副局長江溢坦言,太湖治理目前仍面臨兩大挑戰:一是太湖目前還處于適宜藍藻生長的環境,二是流域污染物總量依然較大。
“太湖流域有一個特點,我們是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區,污染物排放總量非常大,遠遠超過水體的納污能力。在目前的狀態下,雖然減排取得一定成效,但還沒有減少到與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要求。”江溢表示。
——前瞻——
節水就是減排
研究顯示,太湖流域是全國社會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人口密度是全國的9.8倍,創造的人均GDP是全國的2.5倍,同樣,單位面積排放的污染物量也是全國的9倍。大量的污染物進入太湖,造成適宜藍藻生長的富營養化環境,是引發藍藻暴發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是太湖治理亟待破解的一大難題。
浙江省水利廳副廳長馮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豐水地區而言,節水對于減少水污染問題意義重大,“因為每使用1立方米水,就要排出0.7立方米污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節水就是減排”。
一組巨大的煙囪比肩而立,這是發電廠的標志性建筑。在湖州市長興縣城郊的浙能長興電廠,記者看到,這里不僅是發電廠,也是城區中水處理回用的地方。該廠副總經理袁偉中介紹,電廠生產需要大量冷卻水,過去直接從陸匯港河道里取水,為了減少用水量,電廠分兩期建成中水回用工程。
“水源是長興縣污水處理廠生產的城市中水,通過管道運送過來后,我們進一步處理后作為循環水補充水使用,工程設計日處理水量達6萬噸,可以‘吃’掉長興縣城區全部的城市中水。”袁偉中說道。
據統計,長興電廠中水回用工程投入使用后,累計處理利用城市中水量超過5800萬噸,節約了相當于5個西湖蓄水量的水資源,同時減少COD排放1778噸、氨氮排放188噸。
不只是浙江,江蘇也在積極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把節水作為減少廢污水排放、緩解水環境壓力的源頭措施,先后建成徐州、南京等7個國家級節水型社會示范區和21個省級節水型社會示范市(縣、區),數量居全國各省之首。
——對策——
用“最嚴制度”擰緊“水龍頭”
談及江蘇省面臨的水資源、水環境壓力,江蘇省水利廳黨組成員鄭在洲表示,目前仍存在城市發展、重大項目建設與區域水資源條件不相協調的問題,部分城市規劃建設、城鎮化推進、產業布局中對水資源承載能力考慮不足,有的缺水地區仍在新上高耗水項目,部分已沒有納污能力的地區還在爭取新上排污量大的項目。
對此,江蘇省水利廳水資源處負責人表示,將持續強化最嚴格水資源管理,推進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嚴格水資源開發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控制,并作為約束性指標。積極推進規劃水資源論證制度建設,逐步落實以水定城、以水定產的水資源剛性約束措施。
“在蘇南地區,新上一個企業,用水各項指標必須達到同行業國際先進水平,在蘇北地區,要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嚴格限制新上淘汰落后項目,老的項目要限制擴大再生產,園區內要做水資源論證規劃,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上述負責人表示。
在浙江,通過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一批高耗水、低產出的小散企業加速淘汰或轉型,一批低耗水、高產出的新企業加速形成。長興蓄電池行業的蛻變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過去,長興蓄電池行業呈現“低、小、散、亂”格局。隨著用水日益趨緊,行業加速轉型升級,全縣蓄電池企業從225家減少到15家,在政府的引導下集中入園發展,從昔日低端無序競爭邁向規模化經營。
■延伸閱讀
合同管理探索節水機制
對常年跑水利口的記者們來說,蹲田間地頭看節水設施,跑工廠車間看節水技術,早已不再覺得新鮮。在政府以補貼、獎勵等多種形式推動節水的同時,如何能發揮市場的積極性,讓節水變得更“主動”,是大家時常討論的話題。浙江正在積極探索的合同節水模式,讓記者們看到了市場之手推動節水的力量。
“通過與杭州大能節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節水改造實施兩年來,學校實現年節水8萬余噸,節約水費約16萬余元,綜合節水率達49.46%,同時,節水改造的費用也不用學校負擔。”華盛中學校長施敬松說道。
2013年,華盛中學與深圳大能節能公司簽訂了為期10年的節水工程合同。合同期內,大能公司承擔全額投資、全部施工、全線監察、全程服務,負責更新改造學校的供水管網,更換節水器具,建設節水監管平臺等。節水改造獲得的效益,由學校與大能公司共享。
大能杭州公司副總經理王鎣介紹,工程一期由企業直接投入16萬元,接下來還會有節水設施的日常維護及更換、地下管網維護等一些后續投入,對于節水效益的分享,學校和公司采用三三制原則,即工程投入、校方收益、公司收益各占其一,雙方都有積極性。
在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水生態文明的過程中,江蘇也在不斷創新水生態保護機制。據介紹,淮安、蘇州在白馬湖退漁還湖、東太湖綜合整治中,堅持在保護中開發的理念,運用市場機制解決工程資金,實現水土資源開發的綜合效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