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土地暢快呼吸
圖①覆膜玉米是寧夏中南部廣泛種植的重要農作物。
圖②同心縣預旺鎮村民現場演示第二代殘膜撿拾機。
圖③彭陽縣紅河鎮永新殘膜加工廠生產現場。本報記者拓兆兵攝
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因為能夠保墑、保溫,覆膜技術在我國中西部干旱地區大面積推廣,成為干旱地區發展現代農業的利器,不但起到了很好的防災減災作用,而且極大地推動了旱作節水農業產業化發展,幫助上億人實現脫貧。然而,覆膜技術在破解干旱難題的同時,也留下了殘膜污染這一共性難題。殘膜治理不僅關乎生態保護,也關乎地區可持續發展。因此,殘膜治理不僅是個環保命題,更是個農業現代化命題。
2013年以來,在全國人大的關注和支持下,寧夏積極探索殘膜治理方式,建章立制,創新技術,使區內殘膜回收率達到90%以上。時下,本輪脫貧攻堅正酣,現代農業覆膜用量激增,殘膜治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再次受到關注。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寧夏的做法值得其他同類地區借鑒。近日,《經濟日報》記者走進寧夏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對殘膜回收工作進行了調查采訪。
回收是關鍵
盛夏,寧夏中南部山區綠意盎然。數百萬畝的馬鈴薯、硒砂瓜、西芹等特色農業不僅給農民帶來喜人的經濟效益,也極大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在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的干旱地區,這一奇跡得益于覆膜技術旱作節水農業的普及。然而,如此大的覆膜用量,在田間地頭卻很難看到殘膜,道路兩旁的樹干上更是見不到飄著的白色殘膜?稍3年前,白色殘膜卻是寧夏中南部山區隨處可見的一道“風景”。這一變化的“功臣”,當屬寧夏殘膜治理計劃的實施。
“殘膜治理關鍵在回收!”寧夏農牧廳農機局局長虞景龍介紹說,長期以來,由于環保意識不強,殘膜回收沒有形成習慣和機制,寧夏農民處理殘膜方式基本靠焚燒、掩埋和拋棄,致使土地污染日益嚴重。據有關部門監測,2013年寧夏全區310萬畝耕地地膜殘留率平均為24%,在地膜使用量大的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殘留率更高,地膜殘留污染成為寧夏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為此,2013年寧夏下發了《關于做好農用殘膜回收利用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確保實現農膜回收率達80%以上的治理目標。2014年寧夏出臺一系列獎勵機制,正式啟動殘膜回收治理計劃。
固原市彭陽縣位于寧夏南部山區,覆膜玉米種植規模達45萬畝,是寧夏殘膜治理的重點縣。走進彭陽縣新集鄉溝口村殘膜回收網點,農家大院里整齊堆放著170噸殘膜。2014年5月,村民馬成花租用這個廢棄大院干起了殘膜收購。“政府出錢,農民每交1公斤殘膜得0.8元錢,交1噸殘膜可賺800元錢。這樣既讓殘膜有了去處,又有利可圖,大家的積極性很高。”馬成花告訴記者,收購站開張的頭三個月就收購殘膜320噸,將附近十幾個村子農民堆積了幾年的殘膜一掃而光。彭陽縣農牧局局長劉世峰告訴記者,為方便農民上交殘膜,彭陽縣建立殘膜回收網點多達90個,基本覆蓋全縣45萬畝旱作節水農業區,年回收殘膜3600噸,回收率達90%以上。
除了用殘膜換錢,以舊換新也是寧夏普遍采用的回收方式。吳忠市同心縣位于寧夏中部干旱帶,以覆膜旱作節水農業為主,也是殘膜治理的重點縣。為了避免殘膜回收資金被相關環節占用侵吞,該縣全部采取舊膜換新膜的回收方式:農戶上交2公斤舊膜可以換回1公斤新膜。張家塬鄉張家塬村殘膜回收站建于2013年3月,當地以種植覆膜玉米為主,年回收殘膜40噸左右;厥照矩撠熑岁愡B雄告訴記者:“種100畝玉米需要800公斤新膜,每公斤新膜價格10元錢。用以舊換新的方式,可以節省4000元錢,所以大家對回收殘膜的積極性很高。”據了解,同心縣殘膜回收網點共有14個,輻射4個鄉鎮,年回收殘膜800多噸,回收率達90%以上。
記者在采訪中看到,無論是殘膜換錢方式,還是以舊換新方式,由于給予的獎勵條件較為優惠,較好地調動了農民回收殘膜的積極性。寧夏農牧廳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寧夏回收殘膜面積180萬畝、17884.8噸,殘膜回收率在90%以上,環境污染程度因此降低了60%至70%,農作物普遍增產30%至40%。僅用兩年多時間,寧夏基本消滅了“白色污染”。
制度來保障
殘膜治理量大面廣,短期內取得良好成效十分不易。記者在彭陽縣采訪時,恰遇四川廣元市有關部門前來學習取經。分析寧夏成功原因,是沒有采取“運動式”突擊治理方式,而是通過建章立制來保障殘膜治理取得實效。
建立完善回收利用制度。為了做好農用殘膜回收利用工作,寧夏殘膜治理重點縣區均成立了由分管副縣長任組長,財政、農牧、紀檢等部門負責人和各鄉鎮長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制定出農用殘膜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設計回收制度,建立殘膜回收網點和殘膜加工廠,并將農用殘膜治理納入財政預算,采取“國家投一點、地方配一點、整合項目資金”的方式,確保資金足額到位。彭陽縣規定,農民每交1公斤殘膜可得0.8元錢,回收站每收1公斤殘膜也可得到0.8元錢,加工廠每加工1噸殘膜政府補貼800元錢。“這都形成了制度,政府不會因為殘膜回收成效明顯就隨意降價,從而長期保證了農民、網點和加工廠回收利用殘膜的積極性。”劉世峰介紹說。
建立嚴格監管制度。長期以來,農村基層弄虛作假、挪用侵吞涉農資金現象時有發生。為此,寧夏建立了三個雙約束機制:覆膜面積與用膜量、回收殘膜面積與殘膜收集量、殘膜交售量與加工量三個指標相互適宜、相互印證、相互約束。彭陽縣印制了廢舊農膜回收專用票據,票據有四聯,分別由回收企業、農戶和政府留存作為領取和發放補貼款的依據,農牧局還聯合縣財政、審計等部門不定期深入企業和網點檢查殘膜回收和加工情況。為了防止殘膜加工廠弄虛作假,彭陽縣在每家加工廠安裝了監控攝像,規定每月5日殘膜加工廠向縣農機中心上報回收量、加工量、銷售額和用電量等生產數據。為便于監管,同心縣干脆舍棄現金收購殘膜方式,在全縣范圍內全部采取覆膜“以舊換新”的方式,由縣科技局統一采購新膜向各網點發放兌換舊膜。“這些措施最大限度保證了專款專用。”同心縣農業機械化中心主任鄢尚禮說。
建立鄉鎮考核制度。在農村,各項工作主要由鄉鎮來推動。為了調動鄉鎮治理殘膜的積極性,將殘膜回收治理工作落到實處,寧夏各市縣區將農用殘膜回收工作列入鄉鎮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內容,對治理殘膜成績突出的鄉鎮給予適當獎勵,對治理工作落后的鄉鎮進行問責和懲罰。同心縣規定,鄉鎮殘膜回收率達到90%的鄉鎮獎勵5萬元,殘膜回收率達到85%以上的鄉鎮獎勵3萬元。
記者在采訪中看到,盡管寧夏各市縣區的做法各不相同,每年全自治區3000萬元的殘膜回收治理專項資金也偏少,但由于建立了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和運行機制,這使得寧夏殘膜治理基本實現規范化和常態化,保證了殘膜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出路在創新
殘膜治理不僅是個機制問題,也是個技術問題。在建章立制的同時,寧夏雙管齊下,同時在殘膜加工再利用方面和殘膜機械化回收兩個重點領域進行技術創新。
走進彭陽縣紅河鎮永新加工廠,殘膜堆積如小山。2013年9月,高永昊投資20萬元建起了這個加工廠,用殘膜生產塑料顆粒。由于國內沒有現成的殘膜加工生產線,高永昊購買了塑料加工設備和皮帶輸送機等,自己組裝了一條生產線,形成粉碎—清洗—風干—塑化—成型工藝流程,日加工殘膜能力為4噸。2015年該廠共回收殘膜860噸,生產塑料顆粒210噸,用大約4噸多殘膜生產出1噸塑料顆粒。“加工1噸殘膜政府給企業補貼800元,1噸顆粒市場價在5000元左右。”高永昊告訴記者,他生產的塑料顆粒主要銷往銀川、西安等地制造滴灌帶和鋁塑板的企業,年利潤在30萬元左右。
在寧夏中南部地區,這樣的殘膜加工廠每個縣區都有。各家的設備和生產工藝都不一樣,基本上能將本縣區回收的殘膜消化掉,但也存在工藝設備普遍比較落后、自動化程度低的缺陷。另外,生產過程中的粉塵、氣味等二次污染較為嚴重,生產出的產品只有塑料顆粒一種,開發利用的廣度和深度還不夠,這都有待于科研機構和生產企業進一步創新。
為提高殘膜回收效率,寧夏大力創新和推廣機械回收殘膜技術。彭陽縣振農農機作業公司是寧夏最早使用廢膜撿拾機的農業合作社。在政府專項資金的大力補貼下,2013年該合作社購買了300臺簡易型殘膜回收機。“每臺每天可回收50畝地殘膜,相比人工撿拾效率提高了10倍,費用降了一半,每畝只需25元。”該公司負責人吳振龍告訴記者,彭陽縣共有殘膜回收機550臺,機械回收殘膜面積達到7萬畝。目前,由寧夏新大眾機械有限公司研發的第二代殘膜撿拾機已經問世。在同心縣演示現場記者看到,相比第一代殘膜回收機,第二代實現了大型化和自動化,功能更強、效率更高,殘膜回收率達到95%,同時具有回收殘膜、犁地、除草多種功能。
記者在采訪中看到,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專業化、商業化殘膜治理模式將有望出現。今年上半年,同心縣預旺鎮南源村孫時珍花費1.2萬元購買了一臺新大眾公司生產的第二代廢膜撿拾機,他打算當殘膜回收專業戶。“現在的農民都不愿意干臟活累活,舍得花錢讓機器干。我算了筆賬,每畝地我收40元錢,不但把殘膜回收了,還把地給犁了,雜草也給除了,一舉三得,市場前景十分廣闊。”孫時珍滿懷信心地說。業內人士展望,如果殘膜回收能夠像小麥收割一樣實現機械化,就有望實現專業化和市場化,形成一個產業并實現全國跨區域作業。到那時,殘膜治理的水平將大幅提高,成本將大幅降低,目前廣泛存在的農民為了省錢不愿意使用抗拉性好的覆膜難題也將迎刃而解。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